走访了近百所英国中小学的老师告诉你:择校应该这样做
主讲 | 蔡笑 图 | 蔡笑提供
整理 | Irene
各位好,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蔡笑,是上海华睿洋塾的负责人。
在过去的数年当中,我走访了近百所英国的中小学、私立学校,有一些关于择校的经验和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经来问我们:怎样去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是否有相关的标准?标准是有的,而且还是可以被量化的: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学校的规模,其次可以看一下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和课外活动,然后再了解一下学校的住宿情况以及学校的历史,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最后才需要关注学校的排名。排名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点讲。
择校时需要考量的几大因素
01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学校的规模。英国的学校肯定没有中国学校的人数那么多,一所比较大的学校只有一千多人;而比较小的学校只有200到300人左右。比较大的学校通常都是男女混校,比较小的学校会有一些单性别学校,如果是女校人数会更少。
为什么学校把学生的人数控制得这么少呢?因为英国的学校希望控制他们的师生比,很多学校的师生比只有1:8,甚至1:6。每个班不会超过20人,如果是小学,人数可能会更少;到了高中会按照专业课来分班,有些比较偏门的专业,比如说心理学、哲学的班级,人数会非常少,5个以下都有可能。我曾经听一个校长说过,如果教职人员加上工作人员,他们学校的师生比例甚至低到1:2。
02
第二点要讲的是学术和课程,英国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都会有一些不一样。国内家长比较了解的应该是英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IB, 有的学校开设A Level, 有的学校两个都会有。
如果你在这方面有目标的话,可以通过课程去选择不同的学校。GCSE阶段大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相似,有英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宗教、音乐、体育、艺术、设计和外语,以及现在很多家长很注重的戏剧表演。学生会在这些课程当中选择8-10门课。
这中间比较有趣的是,很多家长对宗教这门课不太了解,担心是不是会强迫学生选择一个宗教加入,其实完全不会。宗教更多的讲的是这个国家的宗教历史,还有怎样用以前的价值观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宗教课非常有趣,并不会强迫学生去选择任何的宗教。
还有就是外语,在中国对我们来说外语主要就是英语,但是在英国,外语就很丰富了。小学阶段必修的外语是法语和拉丁语,在中学阶段会更广泛一些,可以选择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中文。
现在还有一门课非常热门,就是Design and Technology设计与技术。这门课非常像我们的手工课,但是专业程度要高很多。学生在课程中可以学到怎样正确地使用工具,比如说怎样使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工具。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利用学校里的工具造出一辆可以使用的赛车,可以参加赛车比赛,非常有意思。现在对这个课程感兴趣的孩子很多,我发一些图片给大家看一下,孩子们设计课的上课场景就像一个大工厂,里边有各种各样的操作工具。
中学的第一年以及小学阶段学生学的课程非常广泛,所有我们刚才提及的课程都会涉及。但是从中学的第二年也就是GCSE课程开始,大部分学生选择8-10门课,一般来说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这五门课都是必选的。除此之外,学生会选择三门以上的选修课,很多学生会选择一门外语,也会选择历史、地理,进行组合搭配。学生很早开始就会有选课的意识,会知道将来自己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这对孩子后面做进一步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帮助。
03
第三点我们讲学校的历史,为什么英国的学校都特别有特色,因为它们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很多学校,甚至小学都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它的校风,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们也会刻意去了解这个学校的历史,当然不是说新的学校就肯定不好,只是一个学校的悠久历史会赋予它很多额外的价值。我发几张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英校环境
04
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有很多家长说是不是学校一定要在伦敦或者在牛津、在剑桥?其实不一定,英国的学校分布非常广泛,很多地方都有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学校不一定要选择在伦敦,因为伦敦是一个非常紧凑的城市,就跟上海一样。伦敦的学校面积一般都比较小,比较紧凑,但是在伦敦以外,有很多学校都非常漂亮,有巨大的活动场地,有草坪有球场,设施非常完善。
05
另外比较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学校的寄宿情况。我们这里讲的是寄宿情况,不是寄宿条件。寄宿情况指的是学生的寄宿比例,是全寄宿学校、半寄宿学校,还是一个走读学校?因为我们中国过去的国际学生,还是希望学校的寄宿生活相对丰富。只有寄宿比例比较高的学校,才愿意在周末或者课后提供大量的课外活动给寄宿的学生。寄宿其实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说孩子只是住在那里。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课外活动全部都体现在寄宿生活当中
06
最后再讲讲排名,为什么放在最后讲呢?因为一个学校的排名有很多的参考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地只看排名。因为首先,排名有非常多的样本选取方式,举个例子,这个学校的成绩它统计的可能是A*到A的人数比例,下一个学校统计的可能是A*到B的人数比例,但是通常家长不会看得这么仔细,只会简单地看一下,就认为第二个学校好成绩学生的比例特别高,它一定比第一个学校好。这样就会产生很多误差。其次,在样本的选取上可能有很多有水分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对某所学校特别感兴趣,或者非常希望知道这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成绩,可以直接去查找学校的官网。一般来说,愿意公布自己成绩的学校都不会差,或者至少可以表明学校是非常诚实的,愿意让家长看到他的真实成绩。
中英家长择校时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英国家长和中国家长在选取学校的时候,考量的因素会有些什么差异?
中国家长主要看排名。英国的家长会反复比较同一所学校,就是说在择校的过程中对同一个学校都要看很多次,很注重细节。
有趣的是,英国家长考量的很多因素,大部分中国家长并不是非常在意。我问过一些英国的家长,他们在看学校的时候会看什么?他们说我们会了解这所学校校长或者宿监等工作人员的背景,看他们自己是不是曾经就读于寄宿学校。还有很多家长会看学校的食堂是什么样的。英国学校的食堂比较有意思,有一些学校的学生们在学校的大食堂里用餐,但是有一些学校,学生是在宿舍的食堂里用餐,每天用餐的时候遇到的同学都是和自己同一个宿舍的。
这一点在很多中国家长看来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很多英国家长心目当中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在学校的大食堂里用餐,每天热热闹闹的几百个人甚至上千人,孩子可以遇到各种年级不同的人;但是在宿舍用餐就更像在家里吃饭的感觉,遇到的同学都是非常熟悉的,这样的感觉会更亲密。这一点在很多英国家长的心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并没有那么重要。
还有一点特别不一样的是,中国家长在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时候,一般会希望学生换一个更好的高中。初中阶段经过GCSE的磨练,学生的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多家长会希望下一个阶段孩子能够进入到一所更好的学校,所以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很多中国的学生会换到别的高中去。
但是这样的做法很多英国家长是反对的,甚至很多校长自己的孩子都不会这样做。他们认为孩子适应一个学校花了很多时间,如果初中读完,高中又换了一个新环境,可能学生适应这个新环境又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他的学术是否还能够提高,或者说这样的提高是不是有必要?所以很多英国家长不会这么做,他们愿意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就读非常长的时间,有的甚至3-18岁都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从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家长的焦虑比英国家长要严重,大家的侧重点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去英国留学的优缺点
大家还非常关心一个问题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去英国留学的优缺点是什么?
每个年龄段出国都有它的优缺点,没有一个特定的年龄段是适合所有人的,还是要看学生本身的情况。近两年比较热门的出国年龄是11+,11+ 就是11岁的孩子,在英国是小学的七年级,这个年龄段出去的孩子一般来说会去两种学校,第一种是女校,很多女校在11+的时候会招收一些学生;还有一种是预备学校,也就是我们说的私立小学。这两种学校,孩子在11+的时候都可以入学。
近两年因为报考人数的关系,女校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预备小学目前在11+的时候入学相对较为简单。一般来说,孩子性格比较开朗,有比较基础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愿意去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就可以。一般来说,普通预备小学就录取率而言相较于高年级入学还是较为简单。
那么孩子上预备小学的好处是什么呢?
如果去就读英国的预备小学,基本上学生已经提早进入私立学校的系统。所以在申请中学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便利,考试和所有的准备,小学的学校都会帮学生做,而这些准备在国内做就非常困难。比如说像有些逻辑题,其中文字逻辑和非文字逻辑内容的培训在国内就相对来说比较难做到。如果期望孩子在中学阶段去非常顶尖的英国名校,一般我们会建议他在小学阶段11+,甚至是更早就去英国读私立小学,这样的话,孩子被录取到英国顶尖中学的几率要比在中国直接过去考大得多!这也是小学就去英国读预备学校一个最大的优势。
目前比较多的学生会选择13+,也就是初中的第一年,九年级去英国读书。这个时候又可以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去顶尖的学校,即大家所了解到的英国公学。在国内申请这类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它考查的内容很多;还有一种是去其他的中学,当然大部分学校也非常不错,并不是说除去公学就没有好学校,这也是认知上的一个误区。
其实在英国有非常多的好学校,而这些学校的要求也比公学简单,一般是考英语和数学,当然数学也是用英文考卷。还有少部分的学校会考科学课。而这个阶段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科学课考试,因为科学课也就是物理、生物、化学这三门课在中国的学校是初一初二的时候才教授,而英国的13+考试,学生需要在12周岁以前,就要准备物理、生物、化学的考试了。所以这一点对13+的国内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13+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入学年龄。因为这是中学的第一年,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新生,所以很多学生相互间都是不认识的,那么他们就可以重新认识、互相交朋友、重新融入,所以在这个年龄是最合适的。
还有一些孩子会在14+,也就是GCSE这个阶段去英国。这个阶段孩子的压力就比较大了,因为你一进入这个系统,马上就要开始准备GCSE考试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GCSE的考试一般要选8到10门课来准备,大部分的学生会选八门课,除了英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之外,还要再选三门课。所以这一年学生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九年级进去的学生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比较放松,跟小学的衔接是比较多的,但是GCSE阶段的学生已经正式进入中学的考试体系了,所以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而14+入学考试也和九年级入学比较像,考英语、数学。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学校都会参考孩子科学课的成绩,也就是我们说的物理、生物、化学这三门课。这一点对学生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很多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物理也是刚刚开始接触不久,所以科学课的考试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挑战非常大。但是孩子一过去又马上进入考试系统,所以会比较辛苦。针对14+出去的学生,我们建议孩子去之前在国内要做好大量的准备。
以往更多的学生会在16+,也就是高中阶段出去。高中出去的好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专业方向也比较明确。缺点是这个年龄段出去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基本上能够选的只有理科,因为这个阶段的文科已经非常专业,如果孩子的英语写作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是选不了文科的。所以16+出去读书的学生,要么提前3到4年就开始准备,或者在国内是读国际学校。不然的话,很多学生只能选数学、物理、化学或者生物,也有的选经济,选择会窄很多,这是最大的一个缺点,很多学生因为语言的关系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这是很可惜的。
孩子在出国前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备的,这些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他在国外的学习是否顺利。就像我刚才讲到的,在13+和14+出国的时候,孩子需要做的准备主要是在科学课程方面,当然英语一直是最最重要的学科,因为在下个阶段,英语水平会对孩子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家长提问说,如果孩子缺乏自觉性,家长是否需要陪读?
首先,如果孩子读的是全寄宿学校,每天都在学校里,周末也会有大量的活动,家长是没有办法陪读的。
第二点家长应该尽量鼓励孩子去尽快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英国学校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孩子的生活节奏是非常紧凑的,有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有大量的运动时间,劳逸结合。学校给孩子规划的时间也非常的合理。不少孩子每天上完课之后,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有体育活动、乐器,戏剧表演社团等。很多孩子跟我们反映,每天都非常忙,但是很少有人说我们很累,关键还是让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生活。
这就又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排名只是指标的一部分,千万不要过度依赖。可能有的学校成绩非常好,高中成绩很好,初中的成绩很优秀,但是它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学校。我们有一名学生曾经放弃了一所四十多名的学校,进入了一所一百多名的学校,因为他觉得后面那所学校给他的关怀更多,或者学生更友好,甚至他认为提供的课程是他非常喜欢的,最后这名学生一样进入了G5大学。所以,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过度依赖排名。
主讲人
蔡笑
华睿洋塾创始人。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毕业,被多所国外大学录取。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及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致力于国际教育的研学工作,与英国诸多名校有长期紧密合作。
-End-
What's New?
国际教育环境下
怎样鼓励孩子探索中文阅读和写作?
*菁kids线上沙龙*
沙龙内容
一、中英文阅读写作的共同基础
亲子阅读:点燃阅读兴趣的必经之路
亲子对话:创设真诚、放松的交流环境
观察和感受:阅读与写作的共同基础
二、怎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中文表达?
从“我”出发,诚实表达
从“发现新奇事物”到“发现日常生活”
探索丰富词汇,培育观察和表达的“精度”
三、给大班至三年级孩子的阅读建议
大班至一年级:亲子阅读,兴趣为先
小学二三年级:由“读图”向“读文字”过渡
精读:建议由专业老师引导
修睿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少年三明治图书馆馆长,曾为图书馆选购近万本中英文童书,并长期为少年三明治微信平台撰写儿童阅读专栏文章。三明治小而美线上儿童写作工作坊导师,通过话题讨论、作品点评等形式,引导孩子跨越“害怕写作”的难关。
时间
6月5日 20:30-21:30
如何参加
加入菁kids国际教育交流群参加讲座
请添加菁kids小助手联系入群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